珊瑚书院
会员书架
首页 >历史军事 >大唐奴牙郎 > 第614章 中路军的长安之战

第614章 中路军的长安之战

上一章 章节目录 加入书签 下一页

北唐中路二十万大军,自灵武开拔,一路向南,行至洛水。

关于接下来应当如何与燕军作战,郭子仪在军议会上做出了决定。

郭子仪率领主力十五万大军,由萧关入陈仓,从西面攻向长安。

李嗣业、郭曜等将领,则率领五万大军,作为偏军,从东面去往潼关。

郭子仪攻打长安的策略,是经典的围点打援。

长安城中有燕军六万士卒,城池不仅坚固,而且城防完备,北唐军队即便有火炮,在短期之内想要突破长安城防,也绝非易事。

郭子仪打算以优势兵力围住长安城,一边用火炮对城内进行打击,消磨敌军的作战意志,一边集结重兵冲击城池,使得长安城内的敌军,不得不向其它燕军请援。

其它燕军部队,想要驰援长安,必定要经过潼关。

郭子仪给李嗣业,还有其长子郭曜,配备了一百门虎蹲炮,还有两千具环骑兵,目的就是在潼关之外,狙击去往长安的援军,杀伤燕军的有生力量。

实话实说,郭子仪围点打援的战术,并没有问题。

把长安作为诱饵,埋伏一只偏军,半途伏击前来增援的燕军,可以最大限度减轻中路军主力攻打长安的压力,而且也为后期攻打洛阳,做好了准备。

但在整个战术安排上,郭子仪遗忘了一点,那就是领军之将。

偏军的主将是李嗣业,偏军的副将是郭子仪的长子郭曜。

郭子仪与李嗣业交道不多,只知道后者作战勇猛,功勋赫赫,在安西、北庭、河北都打了不少胜仗。

然而,李嗣业此人勇猛有余,智谋却是不足,常常战斗打的兴起,沉溺于厮杀,其它什么都顾不上。

至于郭子仪的长子郭曜,虽然自从军以来,也立了不少功劳,但大部分时间都跟在父亲的身边,很少有独自领兵的机会,在统帅方面自然也有着不足。

但是这二人,一个是丞相麾下的爱将,另一个中路军主帅的长子,军中诸将或许有明眼人,能够察觉人事任命存在问题,但也没人敢说出来。

军议会上,身为判官的孔攸,趁着议事的功夫,隐晦说了一句:“潼关地势险要,倘若战事僵持,则会进退维谷,恐不利于兵力调动。”

孔攸把话说到这个份上,已经算是难能可贵。

毕竟,孔攸因为凉城血夜一事,背着『人屠』之名,在军中并没有什么好名声,众将或多或少都有些反感此人。

这种时候,孔攸如果把话挑明,不仅会得罪李嗣业和郭曜,而且在中路军怕是会更加难熬。

但是,孔攸的这句话,郭子仪只听懂了一半。

后者并没有收回偏军的人事任命,只是叮嘱李嗣业和郭曜,伏击燕军之时,一定要兵贵神速,莫要恋战。

李嗣业和郭曜二人,向郭子仪躬身称喏,接着便领命点兵,带领五万偏军,向潼关方向行去。

在这之后,郭子仪率领十五万大军,在五月中旬抵达了长安城外的扶风。

长安城留守的燕军主帅,乃是大将田承嗣。

田承嗣是燕国左武卫将军,在安禄山麾下时,就作为前锋攻城略地,战无不胜,后来被派去了南阳进攻南唐,又连连取胜,甚至将兵峰一直推进到了襄阳城下。

这一次,郭子仪率领大军攻打长安。

燕国便将田承嗣从南方调至了长安,又拨给他六万士卒,负责城防的留守事宜。

天佑三年,五月十九日。

北唐军队来到长安城外,郭子仪站在中军高台上,看着那座记忆中的都城,深深叹了口气。

平原上,十数万大军,从三个方面围住了长安城。

所有北唐将领,面对这座被视作帝国心脏的城市,每个人都在跃跃欲试,只等主帅一声令下。

郭子仪稳了稳心神,命令传令官打出校旗。

三通鼓擂过之后,中军的炮阵先声夺人。

伴随着震耳欲聋的炮击声,数十门大型长炮,将一批又一批的炮弹,轰击在了长安城的城楼之上。

数轮炮击过后,待硝烟慢慢散去,郭子仪定睛朝远方望去。

长安城的城墙,除了一些轻微的破损,整体却是岿然不动。

郭子仪摇摇头。

长安城无论城墙、城防、护城河,放眼整个天下,都是独一无二的存在。

数十门大型长炮存在的意义,与其说是对长安城造成破坏,倒不如说是打击敌人的士气。

眼见炮击效果不大,郭子仪下令,前军向城墙靠近,开始攻城。

点击切换 [繁体版]    [简体版]
上一章 章节目录 加入书签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