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24章 愿景
史思明撤出博陵城后,唐军接着入城,一边安抚城中百姓,一边开始整理博陵县府,以供军中将领议事和公务所用。 郭子仪、李光弼等众多将领,各自领兵去围堵截击史思明,身为大帅的周钧,反而得了空闲。 趁着这个空档,周钧带上亲兵和孔攸,去了博陵城中最有名的晋古祠参观。 看着古祠场院中竖立的巨碑,周钧开口念道:“西晋初立,封司马珪为高阳王,后置为博陵县。永嘉年间,中原大乱,羌胡、鲜卑多有犯边,抢取百姓禾,驱掠三郡士女而去。” 周钧念完,叹道:“无论哪个朝代,如何治理边民部族,都是个问题。” 孔攸看着石碑,开口说道:“历朝历代,对于边民部族的控制,归总下来,无外乎三个办法,一为羁縻,二是迁族,三是杀伐。” “所谓羁縻,即为笼络牵制,大体是靠财物、土地、封号等等,来控制住边疆地区的部族;而迁族,就是将边民部族迁移到中原去,使其受中原文化熏陶,逐渐受到教化;至于杀伐,则是简单,对于那些不听号令的部族,提起屠刀不留活口,千里无人烟,自然也就不会再有犯边的苦恼。” 周钧看向孔攸:“依伯泓之见,这三种办法,哪一种更好?” 孔攸摇头道:“有优点,亦有缺点。” 周钧:“优点刚才已经提及,且说说三种办法的缺点吧。” 孔攸:“先说羁縻,用钱财、土地、名号去笼络边民部族,只能是中原王国强盛之时,方能有用。倘若中原战乱频繁,军力衰落,羁縻便失了效果,边民部族必定会蠢蠢欲动,露出狼子野心。西晋八王之乱,原本被授地封王的塞外边民侵犯中原,终究酿成五胡乱华的惨案,就因如此。” “再说迁族,东突厥被太宗所灭,朝廷将遗族尽数迁往中原,以图用教化来改变这些边民。然而,之后的百年间,突厥余孽作乱不断,甚至险些攻入都城。” “调露元年(679年),漠南定襄都督府的首领阿史德温傅和阿史德奉职,拥戴前东突厥王族的阿史那泥孰匐为可汗,掀起叛乱。突厥降户组成的二十四州呼应,战况一度扩大至漠南一带,参战人数达数十万。同时,奚、契丹也被煽动起事。大唐后来用了三十万军队,花了数年才平息了这场叛乱。” “最后说杀伐,此举看起来是轻松简单,但危害却也是最大。主上曾经有诗云,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边民部族大多是游牧,即便将一地之民屠杀殆尽,用不了多久,其它地区的边民就会迁移过来,重新接管这里的一切。然而,中原地区每一次对外用兵,损耗甚巨,占下的地区大多是贫瘠之地,得不偿失。” 周钧:“照你这般说,这三个法子,都不尽人意,那边民之祸可有根治之法?” 孔攸迟疑了许久,最终叹道:“难,中原历朝历代,用了两千余年,也没能解决这一问题。到了今日,大唐将安西四镇立为楔子,再用羁縻控制住整个西域的小国。此举虽然有效,可是一旦国力衰弱,西域的边民也会升起贰心,到头来还是会生乱。” 周钧看向石碑,慢慢说道:“其实,倒是有个办法,能够慢慢扭转边民之祸。” 孔攸一愣:“主上有法可解?” 周钧:“适才你说的第二条,迁族,就是解决之法。” 孔攸皱眉道:“主上,将边民部族迁入中原,等于引狼入室,遗祸无穷啊。” 周钧:“但如果反过来做呢?” 孔攸:“反过来做?” 周钧:“从中原将大量唐民,迁移进入西域等边疆,使其定居下来。久而久之,中原唐民占据边地人口的大头,而且通婚和教化之后,很难就会再分出彼此。” 孔攸:“迁唐民入边疆,潜移默化之下,倒是能慢慢改变边民的敌意。但是,此举限制颇多,恐难推行。” 周钧点头道:“不错。迁唐民入边疆,人数少了,起不到效果,人数多的话,又没有哪个唐民,愿意放弃中原的繁华,肯去苦寒之地。而且,边疆对于唐民,必定会排外,如何融入也是个麻烦……嗯,我们逐个来分析一下。” “首先,就拿安西来说,天宝初年,安西四镇的人口加在一起,只有二十四万(见《新唐书·地理志》),就算加上西域其它小国,整个安西的总人口,恐怕也不会超过五十万人。而天宝十四年,根据户部统计,大唐全国户籍达到八百九十一万,人口达五千两百九十一万,倘若再加上隐户人口,全国人口怕是可以达到七千万。” “七千万的人口,不需多。只要从中择出百分之一,迁往西域。那么整个安西的人口结构,就会发生天翻地覆的变化。如果迁移完人口之后,再等上几十年,或者百年。那么人口之间互相通婚,彼此交往,种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