珊瑚书院
会员书架
首页 >历史军事 >大唐奴牙郎 > 第492章 出兵

第492章 出兵

上一页 章节目录 加入书签 下一页

之事。”

“开战之后,一旦士气低落,士卒溃逃,虎牢关本就地形狭窄,逃兵会下意识的向开阔地带溃散。而虎牢关的漏斗地形,反而就成了唐军的劣势。逃兵会返身冲击本阵,从而带动更多的逃兵,最终引发溃军之势。”

周钧听到这里,心中不由回忆起了史书。

在旧的历史之中,驻守虎牢关的主帅,并非是毕思琛,却正是封常清。

封常清带领六万大军,放弃了虎牢关的地形优势,反而将部队派出虎牢关,在关所外的平原上,与安禄山的骑兵选择硬碰硬,结果『贼以铁骑蹂之,官军大败』。

接着,他又收拾残军,在葵园(今河南荥阳市高阳镇)与安禄山再次进行了一次正面对抗,再次失利。

最后,他集结剩余的兵力,在洛阳城下的上东门,与叛军第三次进行了大战,依旧是大败。

这三场败战打下来,有不少史学家都是百思不得其解。

放着虎牢关这么好的地形优势不用,封常清为何非要以卵击石,选择和叛军在平原上进行三次正面对抗?

也正是因为这一段历史,封常清名将之称,被后世反复质疑,甚至有人说他其实名不符实。

想到这里,周钧向堂内众将问道:“倘若身处在毕思琛的位置,你们会如何抗击叛军?”

堂内众将思虑片刻,李嗣业率先站出来说道:“都护,倘若是末将指挥虎牢关之战,末将会身先士卒,站在虎牢关城头,奋勇杀敌,以鼓舞士气。俗话说得好,只要有猛虎带头,再软弱的绵羊,也会咬人。”

周钧听了哑然失笑,李嗣业的作战策略,倒是挺适合他的性格。

见周钧看向自己,封常清犹豫片刻,拱手说道:“都护,常清会选择放弃虎牢关。”

周钧:“你说说看。”

封常清:“虎牢关战前,高仙芝已经率领南北二衙中的数万精兵,从长安开往洛阳。我反复算过脚程,即便有了虎牢关,但凭借洛阳的这群新兵,根本无法撑到援军到来。如此一来,不如出关,在开阔地带分段阻截叛军,以拖延时间。”

周钧说道:“用人命来换时间吗?”

封常清:“拖延时间,只是其一。虎牢关狭窄,难以通过。兵卒出关之后,想要再入关内,却是极难。此举犹如背水一战,使得新兵置之死地而后生,再无溃逃之可能。”

段秀实皱眉说道:“出关之后的一战,让新兵面对河北铁骑,怕是会死伤惨重。”

封常清:“洛阳的六万新兵,当下最欠缺的就是训练。出关迎敌,一来为了拖延时间,二来正是练兵。一场生死之战,要比数月的训练更加有效。活下来的那些士卒,用不了多久,就会成为可堪一用的精兵。”

周钧此时才想起,在史书中,封常清麾下的六万新兵,在和安禄山叛军经历了三次大战之后,存活不足七千人。但正是这七千人,后来成了防守潼关的主力,在作战表现上,甚至还要强过不少长安禁军中的兵油子。

想到这里,周钧向封常清问道:“虎牢关战败,毕思琛还有剩余的兵卒如何了?”

封常清:“毕思琛向安禄山投降,而那六万洛阳新兵,除去战死、逃亡者,剩下的两万多人,在毕思琛的劝说下,也投入了叛军的麾下。”

闻得此言,周钧长叹一口气。

堂中沉默良久。

周钧左右看了看,见李光弼不住摇头,便开口问道:“光弼,这虎牢关之战,你可有法?”

李光弼先是向周钧躬身行礼,接着说道:“眼下是十一月底,黄河流域正是天寒地冻之时。”

这句话出口,堂中众人都是疑惑,不清楚李光弼这话是什么意思。

李光弼走到舆图旁,指着虎牢关说道:“虎牢关地势高耸,两旁都是黄土高坡。倘若想要守城,只需要取水从城头灌浇下去,不出一日,水结成冰,便成了冰仞。叛军想要攻城,只能烧火融冰或是铺席打桩。城中守军,只需要以弓箭射杀,再提防敌军夜袭便可。”

听见李光弼的办法,堂中诸将,一个个都是吃惊不已。

李光弼又说道:“当下是寒冬,黄河已经结冰,不仅有利于守城,而且还利于奔袭。”

周钧:“你是说,你率领六万新军,不仅要守住虎牢关,还想要进攻叛军?”

李光弼点头道:“安禄山大部已经渡过黄河,而粮草、补给、辎重等等,却大多都存在黄河北岸的灵昌之中。看守后阵的叛军,只有数千。唐军可以趁着叛军的注意力,都放在京畿一带的时候,派出一部人马,换上叛军的军服,悄悄渡过结冰的黄河,再长途奔袭灵昌,一把火烧掉叛军的粮草和辎重。”

点击切换 [繁体版]    [简体版]
上一页 章节目录 加入书签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