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百零六章开科取士
大成殿内,密密麻麻地摆放着三百张案几,余应坐在席上,奋笔疾书。 原本准备三四千人应试,学宫内的学舍够用,哪料来了八千试子,便不得不将大成殿、讲堂、空余的藏书屋甚至连大成门外两侧的厢房都腾出来做了考场,这才勉强将考生安排下。 司马珍之在杨安玄的陪同下,带着祠部和吏部官员前来巡场,这些天朝廷官员受到杨安玄的热情款待,每人都收到一份丰厚的礼物,杨安玄还专门让人带他们到西市以半价购物。 整日里游山玩水,美酒佳肴、歌舞弹唱相伴,让这些人乐不思蜀,科举如何操办随杨安玄说了算。 司马珍之走马观,随意走了一圈,道:“雍公行事稳妥,秩序井然。今日勾栏上演《满堂春》最后三折,孤可不能错过。科举之事有雍公主持,孤甚为放心。” “王爷,愚与你同去”,附和声不断。即便有人想留下,看到雍公似笑非笑的面容,也一并离开。 送走司马珍之,杨安玄与郭高、孔懿等人再从每间考房走过,看着考房内拥挤的状况,叹道:“等明年愚要兴建专门的考场,要足够容纳一万以上的考生同时参试。” 郭高心潮澎湃,道:“如此盛举,亘古未见,愚得跻身其中,何其幸也。” 身旁孔懿、王志等人纷纷点头微笑,与有荣焉。 八千一百四十七人应试,分为三场,明经、策论和杂文, 杨安玄微微一笑,道:“梁王是朝廷派来督察科举的,既然梁王说杜骥在余应之上,那便将名字调换一下。” 看到老师站在广场上,余应忙快步上前施礼,孔鲜板着脸问道:“怎么这么快就出来了,都做完了?” 杨安玄看着考场众生相,脸上露出得意的微笑,想起唐太宗那句著名的话来,轻声念出,“天下英雄入吾彀中矣!” 为加快效率,杨安玄将十人分为一组,每人只阅五题,百份试卷阅罢便相互交换,共百人。估计十人一天至少能看百份,百人便是千份,有个八九天便能阅完,剩下的时间可以登录成绩。 三场试罢,欢欣也好,沮丧也罢,都在期待着半个月后成绩的公布,绝大多数人希望通过这次应试改变自己的命运。 诚然,像杜强、魏宗这样曾做过官吏的人,这些策试题他们得心应手,下笔如飞。对于绝大多数人来说策试让他们无所适从,一个半时辰的考试时间多数人在抓耳挠腮中渡过,等到交卷的鼓声响起,看着涂抹了几行的试卷,不得不悻悻起身。 考场外广场,有不少学宫的师长在等待弟子出场。孔鲜背着手来回踱步,不时地抬头望一下大成殿,他的弟子余应就在里面应试,身为师长孔鲜也紧张。 略略商讨了一下,杨安玄按朝廷官员所说加上了几个他们看重的“人才”,最终圈定进士科取中六十人,举人科得中七百人,算起来尚不到十分之一。 明经试从辰正到午初,一个半时辰时间。结束的鼓声响过,八千多考生鱼贯离场,交头接耳的议论,有人急着回去翻书,有人争得面红耳赤,还有人顿足捶胸懊恼,也有人兴高采烈吹嘘。 兴奋的议论声换成了唉声叹气声,抱怨怒骂声此起彼伏,那些考得好的人心中有数,默默幢憬;也有人体会到自身不足,想到三年后再试一定要多识些实务,争取能脱颖而出。 四旁诸人或笔走如飞,或拧眉思索,有人喜笑颜开,有人愁眉苦脸,余应微微一笑,心中满是自豪,这些年五更起三更眠的苦读终于在这一刻得到了回应。 旁侧随行的吏部侍郎王虞插口道:“愚赞同梁王所说,杜骥应位在余应之前。”王虞,王珣次子,王弘之弟。 “禀先生,都做完了。”余应小声应道。 看到四周望来的目光,孔鲜拉着余应来到一处无人处,轻声问道:“五十题都做了,可有不会的?” 重点放在策试上,策试的左上角试子们事先将自己所写的策论分类,每类都有精通的阅卷者审阅。原本审阅策论的工作量最大,可事实上审阅策论最先结束,因为大多数策论都是空洞无物,人云亦云毫无新意,要不就是雕凿词句,哗众取宠,甚至有人随便涂沫两行字塞责。 即便有人询私,杨安玄也不会追究,就当是给这些大儒隐形的福利吧。 这些人也暗知咂舌,朝廷每年二三月对官吏征召选用,不过二三百数,而杨安玄一下子要安排这么多官吏,哪有空缺。 余应深深一躬,从容转身离去。 八千多份试卷,除了学宫中未参试的教师,杨安玄还有雍公府中抽调了不少官吏,组成了一百八十人的阅卷团队。明经五十题,只要看看是否答对便可,对阅卷者要求不高。 耳旁传来低低的抱怨声,“这都是什么策试,愚一个读书人哪知如何农商之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