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百四十四章巧逢故仇
武陵王司马遵,今年三十三岁,武陵威王司马晞 京中对这位武陵王风评不错,称其聪慧过人、颇有才干。桓玄篡位贬其为彭泽侯,派船遣送司马遵前往彭泽就封国。船行夜宿石头城,江涛汹涌乘船撞石漏破,只得在石头城中暂停。恰逢刘裕夺取建康,于是司马遵又返回建康城。 刘裕得知司马遵返还京中,为安定人心,声称受天子密诏,以其承制总百官,加侍中、大将军。司马遵总摄朝政,移居东宫,迁转百官,称制书;执政期间,政令严明,朝廷内外都奉令行事,毕恭毕敬。 等刘毅占领江陵迎回天子,武陵王得到消息立即搬出东宫,等天子归京后归还权柄,毫不恋栈,京中上下皆称其贤,声望尤在琅琊王之上。 从杨范得来的消息,司马遵忠于皇室,不好酒色、不贪钱财,比起司马道子父子不知高明多少倍,是司马氏所剩无几的元气。 杨安玄的眉头皱起,他以朝觐的名义,打着为家族提升门 杨安玄露出一丝得意的笑容,他从刘裕手中挖走了蒯恩、王镇恶、孟龙符、朱龄石兄弟、傅弘之等多人,实际拥有四州之地,形成与刘裕分庭抗礼之势,历史因为他的出现已经发生了重大的改变。 司马氏、刘裕、刘毅、何无忌、刘穆之、卢循、谯纵、姚兴、拓跋珪、慕容超等一个个名字在杨安玄的脑海中闪过,史书中几行文字便是一个朝代的更替,能在这个风云激荡、波澜壮阔的年代与群雄逐鹿,纵横沙场争锋破阵,谋划朝堂合纵连横,不亦快哉。 武陵王府也是太保府,与琅琊王、大司马府毗邻而居,原本是司马元显的府邸。太保,位列三公,监护与辅弼国君,“掌佐天子,理阴阳,经邦弘化,其职至重”。 偏殿坐了十余人,见小吏将一个英武郎君迎往上席,纷纷注目相看。杨安玄大名扬于天下,见过他的人却不多,席间有人认出,忙上前见礼。 杨安玄虽然没有见过司马遵,但众人群星捧月般拥在一位眉目清朗、三缕黑须、身材消瘦的人身边,忙上前躬身施礼道:“微臣见过王爷。” 显赫一时的太原王家,有皇后三人、三公五人、宰辅十一人,杨安玄穿越之时太原王家有王恭、王坦之四子,在朝堂之上与琅琊王家分庭抗礼,甚至力压一头,转瞬之间权势成了烟云。 司马遵示意杨安玄坐下,问了几句雍、兖两州的政情民风,又问杨安玄推行儒教的进展。 说到儒藏,大殿内气氛变得轻松下来,众人纷纷接口,有不少人主动提出抄录家中藏书送往襄阳,杨安玄一一谢过。 出府门,王强深深揖礼送别,杨安玄站住脚步,把王强唤到一旁。王强心中忐忑,生恐这位杨刺史在众目睽睽之下打自己一顿出气,他可是听说当年杨安玄定品之时对不满他的士子大打出手。 小吏轻声致歉道:“王爷正与郗尚书等人商议国事,请杨刺史在此稍候。” 王慧龙到了襄阳之后,自己本想让他跟孔懿整理儒藏,若是到府衙任差,可是王慧龙坚持要到军中效力,让杨安玄刮目相看,按照正常历史王慧龙会成为北魏名将,现在大概是自己麾下的名将吧。 司马遵见杨安玄眉剑目星,英武迫人,比起刘裕还多三分锐意,捋须笑道:“弘农郡公,孤久闻你的大名,今日方才得见,果然名不虚传。郗尚书当年评点你‘才兼文武,堪称栋梁’,可谓识人之明。” 杨安玄并不拿大,起身还礼,殿中所座之人得知来人是雍、兖刺史,纷纷上前见礼。能出入王府之人,谁不知道这位杨刺史威名不在刘豫州之下,是朝堂顶尖人物。 狂傲的王绪早已人头落地,便连王国宝也身首异处,太原王家王坦之四子王恺、王愉、王国宝、王忱皆已身死,王愉之孙王慧龙更是逃到襄阳,被自己收留。 王强不敢直身,躬身低头心中悲苦,他被王绪所弃,想尽办法讨好王愉,勉强升到七品记室。正想着谋个外任,又逢王愉、王绥父子谋反,惨遭刘裕灭门。 杨安玄正色地道:“愚没有骗你。王慧龙被僧彬所救,带到江陵投靠习辟疆。习辟疆本想趁魏咏之身死在江陵作乱,推王慧龙为主,可惜刘道规来得太快,习辟疆、罗修等人只得带着他投奔襄阳,就在愚的襄阳城中。” 那名小吏苦笑道:“杨刺史贵人多忘事,当年仆曾随王绪到新野颁过旨,与杨刺史见过一面,杨刺史那时尚未成年。” 杨安玄心中一动,这位武陵王天不假年,没多久便病逝了,如果他未身死,不知能延续司马王朝多长时间。 杨安玄又对着司马遵身旁微笑的郗恢等人揖礼道:“见过郗公、阴公,董公,诸位同僚。” 杨安玄笑道:“故所愿也,不敢请尔,多谢王爷。” 杨安玄轻叹一声,道:“王强,不必害怕,当年之事已成过去,愚不想再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