珊瑚书院
会员书架
首页 >都市言情 >大人,得加钱 > 第八百一十三章 大清临时政府

第八百一十三章 大清临时政府

上一章 章节目录 加入书签 下一页

麻城事件发生时,睿亲王刚从当阳出发前往宜昌城。
此地驻扎着陕甘绿营三镇之一的陕安镇。
贾六来此目的除了帮助新任陕安镇总兵曹大华整顿控制陕安镇这支精兵外,也是要在陕安镇推行“去辫化工程”,从而打造大清第一支无辫军,进而带动全军向不合时代潮流的辫子挥手说一声拜拜。
工程从立项到敲定只用了半天时间,然而时间虽短,工程意义却是重大。
很有可能成为改变大清命运的里程碑,甚至是贾六留给后人最大的财富。
精神上的财富。
对此,他是十分重视的。
关于辫子对于百姓的长远危害就不提了,仅眼下如果清军能够主动放弃辫子这一“陋俗”,势必会让执意“驱逐鞑虏、恢复中华”的兴汉军高层为之触动,澹化清军所代表的“胡虏”印象。
贾六这边再以清廷实际控制人身份给予系列承诺,签订一系列卖国条约,甚至不排除自个革自个的命,直接宣布光荣起义,那么,这场关于夷夏之争的战争,有可能会以和平方式落幕。
不可谓不用心良苦。
当然,公开宣称辫子是跟祖宗一样的不便之物,进而说不要就不要,显然也不太合适。
不管怎么说,他贾六眼下都是正宗老满,还是大清帽子王,总要考虑一下满洲同胞的感情。
所以,贾六给“去辫化工程”弄了一个包装,叫“新生活运动。”
途中让老纪以兵部侍郎的身份给《前线报》写了一篇文章,大意是说辫子原是百年前关外满洲习俗,原因是满洲人以打猎为生,常年在林中穿梭,所以要是像汉人一样将头发高高束起,就极容易被树林缠绕牵挂,不利捕猎。
因此,满洲人将头发剃光,只在脑后留下一根只能串过铜钱眼的小辫子,这样方便行动。
然而时隔百年,如今大清国民的辫子比国初不仅要长也要粗,每次军民洗头都要将辫子解开再重新扎起,如此不仅耗时还耗力,往往耽搁事。
尤其在军中,无战事则罢,一有战事,士兵们为了避免麻烦,常常几个月洗一次辫子。
结果这辫子自是肮脏无比,生满虱子跳蚤,不仅让士兵身心为之折磨,还会影响战斗力,且易滋生病菌,引起军中瘟疫。
所以为了军队健康运转,为了士兵不受辫子折磨,就有必要对辫子进行一次大刀阔斧的改革。
就是不要了。
文章还从满汉之争阐述了去辫意义所在。
无非是大清立国百年,朝廷一直讲满汉一家,希望汉人把自己同满洲紧密联系在一起,不要把满洲当成外来侵略者。
可一直以来收效甚微,大清建国以来年年爆发反清起义,查其根源总是绕不开辫子。
大将军王痛定思痛,决意将满汉一家的政策真正落实到位,让天下百姓无论满人还是汉人,都能沐浴在大清和谐的阳光下。
故而顶着压力在湖广军前推行去辫政策,此政策的落实将使满汉之间的隔阂彻底被打破,是一桩利国利民的好事。
文章整体写得非常好,有理有据,并结合事实讲明去辫的诸多好处,内中有些总结更是深得贾六欢喜,一高兴让保柱扛了半口肥猪送给老纪。
陪同前往宜昌的随行人员除行辕工作人员外,就是原陕安镇总兵、现陕甘绿营提督保宁;原兴安镇副将、现陕安镇总兵曹大华,以及众多陕安镇前往当阳开会的校级军官。
大将军王有令不许惊扰地方,所以宜昌当地的政府官员并没有接到任何通知。
到了宜昌后,保宁立即召集全镇官兵于校场集中。
兵部侍郎纪昀代表大将军王宣读曹大华的总兵任命状,之后由曹总兵下令全镇去辫,以响应大将军王提出的新生活运动,将陕安镇打造为一支健康向上、充满朝气并对大将军王无比忠诚的强军。
为此,专门准备了一个仪式。
就是请大将军王为陕安镇第一个上台的士兵剪辫。
在军官带领之下,陕安镇官兵纷纷剪辫,只不过内心深处对剪辫还是感到不解和疑惑的。
但当大将军宣布发赏,以及今后陕甘绿营军饷工资提高三倍发放后,官兵心中的疑惑顿时一扫而空。
接下来,在陕甘提督保宁的配合下,曹大华按照大将军王指示,对陕安镇进行了初步调整。
调整力度不大,只涉及了三名将领任职,然而却要选出50名四品以下军官前往行辕受训。
这无疑是一件非常殊荣的事情。
因此军官纷纷报名,私下人情往来不断。
谁都希望能在大将军王手里受训。
纪副主任总结的好:“天子门生,谁个不想做?”
去辫仪式后,贾六接见了闻讯赶来的宜昌知府等官员,对他们表明朝廷平乱之决心同时,也阐述了陕安镇官兵去辫的目的和意义,免得这帮子文官胡思乱想,以为睿亲王要反了。
“此次新生活运动是本王对军中做的一次改革,可以说是尝试,也可以说是目标,当然,任何改革都会遇到阻力,比如这次去辫,朝廷那边必然会有人质疑本王的改革,进而污蔑本王...”

点击切换 [繁体版]    [简体版]
上一章 章节目录 加入书签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