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11章 调整
“关于未来的计算机和芯片技术你怎么看?” 林炬:“我并不是很懂这些,所以我让王民江带着微电子部门出来单干,而且黄河半导体将会是多家持股,让整个半导体行业去想。” 上级:“但是你的意见很重要,在航天上你也不是专家,但是新远宇航动力做得非常好。” 话说到这个份上,林炬也不再推脱,将自己的想法说了出来: “首先,我们要知道推进三进制技术的优点: 第一,三进制技术是全新的,没有国外几十年构筑的专利壁垒,只要我们够快,就能彻底树立权威;第二,在制程工艺落后的情况下,如果软件、硬件配合得当,三进制的性能优势可以超过主流支撑的二进制芯片。” 上级很赞同地点头:“是的,科工委说,这是一个真正可以弯道超车的好机会。” 林炬:“但是,要想达到这些目的,需要在短时间内迅速将三进制技术铺开,从计算机教学、软件开发、生态建设,从EDA设计、晶圆制造、封装工艺等多方面腰重新洗牌; 这是一个全新的体系,如果完全适应,那么我们会树立起与现在世界半导体截然不同的产业链,到时候可能在表面,互联网上没什么区别,但是底层应用就是完全不兼容的。” 上级:“某些方面来说,不是坏事。” 华国能撑起三进制,如果真的全面应用,最可能的是外国厂商要想办法适应这套体系而非出走,这么庞大的市场不可能轻易放弃。 “那么,我觉得可以借此机会,抛弃掉原来的一切,另起炉灶干干净净地重构产业链,发挥我们的传统优势,快速占领市场,只要能拿到三分之一的市场,胜利就已经属于我们了。” 传统优势?上级想了想,大致明白了。 “我们的大型半导体企业基本都是国企,所以……会战,半导体会战?” “对,我们有比较成熟的技术,围绕它建立配套体系,通过大量的人员和机构参与快速铺开新标准体系,把地位稳固下来。 而且这并不困难,起点已经相当高了。” 上级:“那么,伱觉得国家要向这里面投资多少?” 林炬:“先期的扶持至少要在三千亿级别,再之后就应该能通过市场盈利了。” “如果真的能如此,那么黄河半导体将成为华国的英特尔、英伟达了。” 林炬:“那我就可以坐收分红和专利费了。” …… 7月22日,半导体峰会正式召开,参会的虽然全是国企,但已经基本覆盖了计算机产业软件以及硬件全方位的企业,可以说是足够自成体系。 峰会要连开七天,第一天林炬露脸了,之后就是王民江为主导,以及科工委做安排。 峰会完全是闭门会议,对外几乎没有透露任何信息,导致外界都不知道发生了什么,但这样的动作绝对不正常。 7月23日,峰会召开第二天,林炬就急不可耐地返回了基地。 半导体自然有专业人士去做,有成熟的三进制软硬件技术支持,应该不会出什么大问题。 反而他更想和谢廖夫交流,想知道这样一位传奇版科学家在这两天时间里做了什么。 这两天里谢廖夫当然没有闲着,他在前一天就已经正式担任了第一副总裁兼航天动力部部长,成为名副其实的第一人。 对于这样一名只有20多岁的年轻人掌管技术工作,整个基地没人不服气。 因为只要是研究院人员,都知道谢廖夫是谁,绝不会去质疑他。 谢廖夫刚刚掌握大权,没有急着进行改革,而是在慢慢熟悉整个基地的运作流程和项目计划,等林炬晚上回到基地的时候,谢廖夫依然在坚持工作。 见到老板,谢廖夫也只是礼貌性的站起来行礼。 “老板,很高兴见到你。” “应该是我这么说,谢廖夫,我是第一次见到活着的传奇。” “那都是过去的事了,现在我是谢廖夫,正在为公司而努力。” 谢廖夫转身转过电脑屏幕,上面是公司内网的数据库,这里包含着新远所有的秘密,由星辰一号计算机和“山海”时刻监管,里外防盗措施极其严格,想要访问也需要复杂的手续。 “首先我要说新远的储备技术先进程度和数量多到让我吃惊,这些技术已经差不多能够支持整个太阳系的探索了,这相当好 但是,问题也有很多,首先是生产效率。” “生产效率?” 谢廖夫所提出的问题是林炬从未想过的,新远的生产效率依托基地那可是快的惊人,高度工业化生产,研究院简化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