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0章 晚上努力耕耘
又戳了下小儿子的额头,“小六,你再装病吓唬你母后,就给你每天喂三大碗苦药。马上要娶亲做新郎官的人,还这般淘气。既然你们兄弟俩都到了,就一起陪哀家用午膳吧。” 六王爷把小瓷瓶拿到手后,立马恢复了元气,笑着说道,“母后威武~” 李北辰一脸嫌弃,懒得搭理,假装不在意地细品着茶。 墙上挂着的字幅,挂在这大厅里倒是比挂在内殿里看起来气派很多。 他下朝后已听说母后带着江月白同乘一架步辇回了慈宁宫,把小白接到慈宁宫养病。 一路招摇过市,风头无两。 不知道这画,是小白主动送的,还是母后要的。 见皇上没有说话,太后和六王爷都顺着他的目光看向墙上的字幅。 “母后,这字幅挂在这里不错。”李北辰笑着说道。 六王爷一脸嫌弃,“哪有自己夸自己的,大哥又不卖瓜,这样不好吧。” “哀家儿子们的字一向都写得好。小六,你的字写得也不错。”太后笑眯眯地夸赞道。 可见不是一家人不进一家门,皇上的迷之自信是祖传的。 “谢母后夸奖。”六王爷笑嘻嘻地答道。 “但比你哥的字还是差远了。” 太后完全不介意当坏人,刚给点阳光立马下雹子,悠悠地说道, “北辰,这茶是你大舅母送的,一共有三盒,一会儿你拿去一盒,小六一盒。听闻小六要大婚,昨日舅母们就来宫里坐了坐,你的几个表哥表妹也一起进了宫。 若不是见皇上一直忙于政务,真该见见他们。你表妹李长安今年十四,聪慧可人,哀家甚是喜欢,皇上觉得如何?” 气氛瞬降20度。 三人心知肚明,母后的这番话为了什么,自然是因为昨晚皇上大宠了皇后。 太后的母族祖上与皇家有着错综复杂的关系,枝繁叶茂,子嗣众多。李北辰压根不记得表妹李长安这号人。 历史上外戚势力发展起来后,一向没什么好事,王莽乱国就是典型例子。 “母后替儿臣选的,自然极好。一切听母后安排。母后觉得何时召她进宫合适?”李北辰笑着说道,“惠妃知道了怕会难过。” 答应了就好办。 太后松了口气,她之前还怕儿子会以各种理由拒绝。 “倒是不急,下月哀家生日入宫就好。惠妃那边,哀家去说。 听说皇上昨日朝堂上,砍了户部尚书的脑袋。那些老臣子仗着自己有功,不仅不办事,还顶撞皇帝。有些人该杀,不杀不足以立威。素传这户部尚书贪财好色,从先帝时候起,怕是贪得不少,正好抄家,补上些国库亏空。 但总杀有功之臣容易寒了人心。皇上根基未稳,还是要慎重,多施仁政。” 少帝登基,老臣不好用是常态。 资历深,职级高,权力大,所以不是对职责内的事摆烂但求无过,就是忙于结党营私,党派间、同僚间的倾轧。 时不时地还拿他跟先帝对比,端起古板老学究脸,梗着脖子对他挑三拣四地提意见,美其名曰为劝谏。一副怒斥昏君,威武不能屈,等着被昏君赐死,青史留名的模样。 做皇帝的还得不生气,要宽宏大量,从善如流。 “要儿臣说,就是大哥太仁厚宽和,杀少了。多砍几个脑袋,他们这帮人就知道什么该说,什么不该说,什么该做,什么不该做。”老六愤愤不平地说。 “母后,那些人在朝堂上事不关己高高挂起,实则就是有猫腻,占着利益,不想给皇上办事。” “多谢母后提醒。”李北辰恭谨地说道,“户部乃国家重中之重,掌管户籍人口、土地赋税、钱粮之事。如今户部尚书一职缺省。儿臣记得有位表兄叫李克勤的,饱读诗书,为人勤勉敦厚,让他去户部报道,领户部员外郎,替朕去督管钱粮,母后觉得如何?” 太后满意地点点头,前朝后宫都安排了娘家的人,笑着应道,“甚好。” 其实李北辰也有自己的打算。 如果不想总看老臣脸色行事,就要大换血,这意味着必须要逐步培养一批靠得住的心腹,去把控主要部门。 年少时,与中年人不同,多雄心壮志,追求上进,吃得了苦,加得了班,更愿意为新帝两肋插刀,也多少比中老年人少些世故,多些热血赤诚。 能跟这帮老臣对冲的牌,很多都能打。 外戚自然是其中一张。 外戚不一定跟皇上一条心,但绝对跟大臣不是一条船。只要不让母族的人当皇后,让母族血脉的皇子继承皇位,便什么都好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