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02章 纺织效率高出一百倍价格降九成
第二百零二章纺织效率高出一百倍!价格降九成!
许多人都学过工业革命,但是估计有很多人并不清楚。
其实工业革命是从棉纺织业开始的。
当时英国工业中棉纺织业获利尤为丰厚,生产规模发展迅速。
已出现相当发达的手工工厂,熟练工人也日渐增多,更易推广技术。
从十八世纪中期起,棉纺织业开始使用机器。
1733年,钟表匠凯伊发明了飞梭,初步改变手工穿梭织布的落后方法,使功效提高了两倍。
棉纱一时供不应求,出现纱荒,进而推动纺纱技术的改革。
1764年纺织工人哈格里夫斯,发明了手摇式多锭纺纱机后,用他的女儿之名命名为珍妮机,极大提高了劳动生产率。
为解决珍妮机纱锭增多而动力不足的问题,钟表匠阿克莱特于1769年发明了使用水力驱动的纺纱机。
当时珍妮纺纱机的砂精细但易断,水力纺纱机纺出的纱,质地结实却显粗糙。
1779年织工克伦普敦综合珍妮机和水力纺纱机的长处,发明了新型纺纱机,人称骡机,取骡子兼具马和驴的优点之意。
骡机可以同时转动三四百个纱锭,促进纺织技术的革新。
1785年乡村牧师卡特莱特,在参观阿克莱特的棉纺织厂,受水利纺织机的启发,制成了水利织布机,织布功效提高了约四十倍。
这项发明完成了织布机和纺织机的联动配套,由此实现了工作及相关工艺的历史性突破。
推动了其他生产行业的技术变革。
而如今陈寒在自己的纺织厂里面,用的就是这一套水力纺织机和水力织布机。
由于水力纺纱机纺出的纱锭一次就能达到三四百个之多,所以整个工厂一进去,便感受到了巨大的轰鸣声。
在这轰鸣声当中,棉花以及纺纱飞梭的转动,以及纱锭的转动形成了巨大的交响曲。
使整个纺织厂变成了永不间断的工厂。
而陈寒之所以把自己的纺织厂定在秦淮河边上,就是利用秦淮河这流速大,同时又易建造堤坝的地方,用于整个纺织厂的动力来源。
现在他还只是用水力纺纱机和水力织布机,到后边他一定要推动更加强劲的动力,那就是蒸汽机来带动。
只是现在他还需要一步一步来。
因为水力纺纱机和水力织布机,估计在这四五十年之内,是很容易满足整个市场需要。
等到大明王朝真的开拓了其他的市场的时候,蒸汽机才相应的要应用到整个纺织厂当中来。
要不然产量过剩,卖不出去,这也是很难的事情。
但是由于陈寒这里的水力纺纱机和水力织布机,整个效率要比最为熟练的工人的效率都要高出至少六十倍,所以还要是悠着点,
因为根据不少的史书记载的情况来看,明朝时候的织布效率还是非常低的。
明朝后期徐光启曾经在他的《农政全书》里边记载了,明后期改进的五人缫丝工序:“一人执爨,二人专打丝头,二人主缫”,五人可“缫丝三十斤”。
棉纺织业方面,《浙江海盐县图经》记载,“纺者日可得纱四、五两,织者日成布一匹”。
《嘉善县志》则记载“东南乡妇女日织三匹者,然小而粗,不如松江远甚”,“妇女勤纺织,早做夜休,一月常得四十五匹”。
这应该代表了江南当时的纺织水平。
但这已经是最高水平。
也就是说江南最熟练的工人,一个月能织布四十五匹。
可是呢,现在陈寒这里的水力纺纱机,一天纺纱两千多斤,是明朝中期之后最为熟练的工匠们,五个人一组的纺织技术的六十六倍之多。
陈寒这里的这个工厂总共工匠也只不过才十来个人,可是他们一天的纺纱量是两千多斤。
比得上江南那些个最为精熟的工匠三百多个人一天的量。
至于织布速度那就更快了。
在江南沿海那些一个最为熟练的女工,就算是一天不眠不休,织布也不过才三四匹、四五匹的样子。
可是在这里,水利织布机一天就能织布四百多匹。
而且还都是按照松江布,幅宽三尺余的标准。
有这样的效率其实就已经够了。
如今是大明洪武二十六年,公元1394年,可是陈寒用的技术,是四百年后才会出现的。
他足足领先了四个世纪,已经很满意了。
当陈寒站在这个地方,看着自己搞出来的水力纺纱机和水力织布机,这个成套的配套设施织出来如此多的布匹,效率如此之高的时候,才终于是放心。
李少尧看着眼前这一切看着陈寒精心布置,看着自己按照陈寒的要求,把这些机子全部弄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