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 89 章 武术与军事6
【前面说过,少林寺在明朝时期,会与官方合作,有重要的僧兵参与到保卫边疆、教训士兵。到了清朝,变成了完全相反的监视警惕。】 明朝还设有官职,这让明朝的僧兵是得到官方认可,并且配合官府打倭寇,彼此之间非常信任; 到了清朝时期,合作变成了互相提防。 乾隆年间,河南巡抚徐绩曾经请少林武僧前往军营教习枪法,随后便遭到了乾隆帝的严厉训斥:“僧人既然已经出家,就应该恪守清规戒律,以柔和忍辱为主,岂能学习武术好勇斗狠?” 不但乾隆皇帝对少林寺是警惕的态度,其他满人官员,比如另一位河南巡抚雅尔图对少林寺就是警戒之意:“少林僧徒素以教习拳棒为名,聚集无赖、□□之人,专意煽惑此等人入伙。” 由于满洲更擅长骑射,一开始努尔哈赤就表示满人是“以武立国”,对汉人习武极为警惕。 从入关以后,清初的统治者就开始严禁民间习武,并且派遣军队驻扎在少林寺附近严密监督,派遣官员入住少林寺。 曾经全国都有分院的少林寺只剩下嵩山少林寺,福建的南少林也渐渐的销声匿迹,少林寺的拳法教习转为地下,但是始终是武术界的一个特殊符号。 . 俞大猷听到这话非常生气。 “我为什么要把自己一身所学重新传给少林武僧,就是希望少林寺能将有用的武术代代相传,传给更多人,能打击更多的敌人保家卫国,这什么清廷怎么如此小家子气!少林寺都约束,谁去打倭寇!” 俞大猷多年从军,正因为从军也更明白,在军中受到的限制太多,许多将士不是没实力,是不能肆意发挥。连他都经常被朝廷的文官上折子骂得不行。 僧兵最大的好处,就是自由度要高许多,朝廷对少林寺类似于后世雇佣兵的态度,需要的时候请来帮忙,不需要的时候是放任自由训练,寺庙的清规戒律也不会让僧兵染上明军里抽烟赌博的恶习,僧兵的质量可是很高的。 戚继光比俞大猷圆滑许多,也更懂政治官场的事,只要稍微一想大清的情况就猜到了内情。 “大清也是闭关锁国,恐怕朝廷也觉得一闭关就没有倭寇了。而且大清是蛮夷入关,就跟蒙元一样,最忌惮的就是汉人习武,自然不会放任少林寺传授武术。” 俞大猷气得一拳砸在面前的石桌上,砸的石桌四分五裂。 【明朝灭亡后,在清朝的高压□□通知下,少林武僧成为了不少遗臣烈士的寄情之地,民间编出了不少少林武僧的故事,比如很出名的“十三棍僧救唐王”就是在民间诞生的,把棍僧夸张化了许多,这里面也寄托着对前朝的怀念。】 “朕就知道那些汉人不死心!”对少林寺管理严格到接近严苛的弘历完全不觉得自己哪里做错了,听到这话顿时有了理由。 看,少林寺是明朝遗老遗少的寄情之处,就说要严格管控吧。 【但是,人会在什么时 候怀念过去?】 【当然是过得不如过去的时候。】 弘历的脸色垮了下来。 “朕是康乾盛世,怎么不如前朝了?” 天幕自己都说明朝贫穷,说大清富裕,这还叫不如前朝? 【安史之乱之后,唐人会怀念安史之乱之前;大宋南迁后,宋人怀念北宋时期繁华太平。 但是会有百姓在贞观之治时怀念隋炀帝统治时期吗?会有百姓在文景之治时怀念秦二世统治时期吗?】 清朝乾隆年间,民间的贫民啐了一口:“当然不会,我们又不是傻。” 在这个所谓的盛世年间,不少农民已经失去了自己的土地,被迫卖身给大户人家,种着自己的地,却是给别人当牛做马。 他们的田地因为有了外来的高产量农作物获得了大丰收,但是自己和家人却饿得面黄肌瘦。 “我们是想过太平日子,不是非要去贪图那荣华富贵,能不打仗,少服徭役,安安分分种地就已经很满足了。” “可是这样的太平日子能过几时哦。” “哎,还是盛世呢,什么盛世能让人恨不得活活饿死。” 说话的贫民各个面黄肌瘦。 他们想不明白,为什么自己的田地大丰收了自己却饿得没有饭吃。 为什么地主老爷也给了自己工钱,自己依然买不起粮食买不起盐。 更想不明白,为什么外面的粮食和布匹一天一个价格,越来越贵,但是老爷给自己的工钱却越来越少,最终看似手上有了钱,依然什么都买不到。 此时,他们疲惫地坐在田间地头,在短暂的休息时间,麻木地看着天幕。 内有自己国家的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