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08章 “倭国”&;“日本”(上)
上回讲到此时空的明朝欲发兵征倭,但还得先派间谍将日本国内形势摸清楚,包括其历史也不放过。 “倭”在日语中同“大和”一样,都发音为“やまと”(Yaato),与“大和”一样皆为“日本”的别名。在古代“倭王”之“元明天皇”治世时,规定以“和”字替代“倭”字,并以开头附以“大”,而始称“大和”,以为倭人自称。 因此,“倭国”也就是“日本”。其国家的人民先被称为“倭”(やまと)人,后称日本人、和人、大和人。 东汉《说文解字》【卷八】【人部】对“倭”字的解释是:”顺皃。从人委声。”《诗》曰:“周道倭遟。” “倭”在日文中,同“大和”一样都发音为“yaato”,和“大和”一样都代表“日本民族”的意思。不过,到后来,许多古代中国的老百姓把一些流浪海盗称为“倭寇”。此时,“倭“字因与“寇”字连用而带有一定的贬义。 戚继光和俞大猷都是明朝后期著名的抗倭名将和民族英雄,其各自带领的“戚家军”和“俞家军”都令倭寇闻风丧胆,但戚继光的名气要比俞大猷大得多,因为“戚家军”的“鸳鸯阵”中有“藤牌兵”,所持“藤牌”不仅轻便省力灵活,而且坚硬到能正面抵挡火铳射击和刀砍剑刺,甚至在北方与游牧骑兵对战时竟能以步克骑。 西元1784年,在日本九州博多湾口的志贺岛上,发现了一枚“赤金方印”。此“金印”有2.8厘米见方,0.8厘米厚,上刻有“汉委奴国王”五个字。刚开始时,无人知晓这“金印”的来历,后来经专家考证,才知这是一枚很有历史研究价值的“中国汉印”。这标志着中、日两国交往,早在汉朝时期已载乎史册,历史源远流。 据《后汉书》记载,东汉光武帝建武中元二年(西元57年),倭国使者来汉朝拜谒,光武帝刘秀赐倭国使者“金印紫授”——“汉倭奴国王金印”。倭国王视这枚“金印”为权力之象征,十分珍重,以为传承后世。 后来,日本列岛发生内乱,国王害怕“金印”丢失,便将其埋入地下。再后来,这位国王死了,其国也不复存在,而这枚汉朝皇帝赐予的“金印”在地下深埋了足足1727年之后,才得以重现天日,实属偶然啊! 西元1784年春天,志贺岛上一位名叫甚兵卫的农民(佃农),正在田里挖水渠,碰到一块大石头。他搬开石头后,发现有一堆卵石,在清理卵石时发现了这枚“金印”。后来,“金印”被藩主黑田齐隆用50两白银买去。当然了,黑田也不知其来历,直到后来,经过考古专家考证之后,才知其显赫身世,来自中国。 “汉倭奴国王金印”作为日本的“国宝”,制作非常精美,蛇形纽,鳞状鱼子纹,阴文篆书,笔划饱满,方中有圆,章法平而不板,虚实相间,印面古朴、浑厚,为“汉印”之上品。后来经权威部门鉴定,此“金印”的含金量居然高达95.1%,说明当时的冶金技术已达到了相当高的水平。 此外,在那霸、济州、本州发还现了中国春秋战国时的诸侯国——燕国使用的“明刀币”。在辽阳市公孙家族墓、鸟跟县、鸟取县、石川县都发现了独有特色的中国古代容器,说明中日交往史可追溯至先秦。 《汉书》中有记载:“玄蚕,乐浪,武帝时置,皆朝鲜,濊貉,句骊蛮夷。殷道衰,箕子去之朝鲜,教其民以礼义,田蚕织作。 乐浪朝鲜民犯禁八条:‘相杀以当时偿杀;相伤以谷偿;相盗者男没入为其家奴,女子为婢,欲自赎者,人五十万。尽免为民,俗犹羞之,嫁取无所雠,是以其民终不相盗,无门户之闭,妇人贞信不淫辟。’ 其田民饮食以笾豆,均邑及内郡贾人,往往以杯器食。辽东,吏见民无闭臧,及贾人往者,夜则为盗,俗稍微薄。异于三方之外,故孔子悼道不行,设浮于海,欲居九夷,有以也夫!乐浪海中有倭人,分为百余国,以岁时来献见云。” 《后汉书》中对“倭国”的描述为:“倭在韩东南大海中,依山岛为居,凡百余国。自武帝灭朝鲜,使驿通于汉者三十许国,国皆称王,世世传统。其大倭王居邪马台国。乐浪郡徼,去其国万二千里,去其西北界拘邪韩国七千余里。其地大较在会稽东冶之东,与朱崖(海南省海口市)、儋耳(海南儋州市三都镇南滩浦旧州坡)相近,故其法俗多同。土宜禾稻、麻布、蚕桑,知织绩为缣布。出白珠、青玉。 其山有丹土。气温暖,冬夏生菜茹。无牛、马、虎、豹、羊、鹊。其兵有矛、盾、木弓、竹矢,或以骨为镞。男子皆黥面文身,以其文左右大小别尊卑之差。其男衣皆横幅,结束相连。女人被发屈纟介,衣如单被,贯头而着之;并以丹朱坌身,如中国之用粉也。有城栅屋室。父母兄弟异处,唯会同男女无别。 饮食以手,而用笾豆。俗皆徒跣,以蹲踞为恭敬。人性嗜酒。多寿考,至百余岁者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