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61章 士为知己者死
但刘荣之死,却让窦太后大发雷霆,不顾王阿渝身体有恙,连同刘启一并宣进长信殿来,撵走所有下人,劈头盖脸骂道:“刘荣的死是不是你们这一对坏东西的主意?!” 刘启冷静道:“这不是意外自杀么?” 窦太后却一脸悲愤,“皇帝不逼迫他,临江王能自杀?” 刘启分辩,“他有罪在先,是畏罪自杀。” 窦太后冷笑几声,“有罪,有廷狱,为何让都一个中尉郅都来审讯?” “朕信任郅都!” “你为了你的小儿子,为了她——” 窦太后虽看不见,手指却精准地指向王阿渝,“皇帝,连自己的亲生儿子都下此毒手!” 刘启转身对王阿渝,“你出去一下。” “她不用出去,没什么可隐瞒她的,说不定就是你俩一起商量出来的毒计。旧太子不去,新太子如何安睡?不是么?” 王阿渝走也不是,不走也不是。 刘启平静道:“我有话与太后私下谈。” 王阿渝诺一声,出去了。 她轻轻走出宫室,迈出门槛后,就贴在墙上,没有离开。 殿内,那对母子之间,开始了那种如冷如冰的沉默。 窦太后突然也失去了刚才的机锋。 母子之间,脱去了“孝”这种冠冕堂皇的外衣,面对赤裸的利益相争,窦太后反而没有额外的支撑。 毕竟刘启的帝位是他父亲传给他的,他就想传给自己的儿子。 窦太后似乎无处下嘴。 刘启冷漠地问道:“刘荣为何有刀?” 窦太后一怔,“他想见你,想对自己的父亲诉说冤情,却被狠心的父亲拒绝。不得已,要提笔写信,因皇帝的好狗臣子看管着,他不得笔和简。是魏其侯好心送进去的。” 刘启不动声色,“临江王即使在狱中,也没被除国或除爵,他若需要笔和简牍,就送笔和简牍。为何送刀?” 意思是:送刀是让临江王亲自削竹而书么? 刘启又丢下栗姬的帛书,“其母尚且可以用帛,用布书写,堂堂一个临江王,要在狱中亲自削竹?!西市上,一钱能买几枚竹打简?” 窦太后沉默。 觉得这一环节实在是个败笔,给一藩王送笔和简牍,还附加一削竹刀...... 聪明一世的窦婴,究竟在想什么? 他是故意陷刘启于不义么? 虽事有诡异,但不能认错啊,窦太后就抓着一条:“但毕竟是皇帝迫害死了我孙子临江王!” 刘启默然道:“我召他回来,并没想好怎么处置他,或许有杀子之心,但并没实施。是太后帮我完成了最后一步。太后好计谋!” 刘启说完,大步离去。 也许是为了减自己的罪责,窦太后对着刘启的背影道:“要怪就怪郅都,没有这个凶残的酷吏,临江王就不会死!” “他是按差办事!” “但必须有人对临江王之死负责!你想让老身负责?” “那就让魏其侯负责!” “应该让郅都负责!” 刘启与窦太后争吵的结果,就是窦太后无论如何也要拿郅都是问,为大孙子讨回公道。 刘荣的仓促之死,也让刘启又气又急,甚至无端背上一个杀子的罪名。 王阿渝倒觉得,窦太后如此施压,才能洗脱东宫和窦婴利用刘荣激将刘荣的嫌疑。 这样说来,刘荣倒是一个能为父亲着想的乖孩子,没有给其他人攻诘于其父太多机会,写下遗书,自杀——宁愿把“畏罪自杀”的罪名揽在自己身上。 只是没想到,会连累太傳窦婴,毕竟窦婴是那个诡异的递刀之人。 临江王意外之死,确实也激起了前朝臣子的愤怒,大家又不好埋怨皇帝,但责怪郅都还是相对容易的。 于是齐刷刷附和窦太后的动议要法办郅都。 毕竟一个藩王死了,蹊跷地死在中尉的刑狱,也必须得有人对此负责。 似乎把主审拉出去,是平息众怒的唯一办法。 因刘启有话,郅都是听从于上命,又不能给他定罪,只能在窦太后的余威下,免去其官职,贬其为庶民,驱逐出长安。 原太子之死,这才告一段落。 那天天气阴沉,二月的小北风嗖嗖地从渭水北岸刮来,吹着一个从长安城里走出来正赶路的布衣男子。 无官一身轻,多年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