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百二十二章 交心与交易
没办法,读书人就那么多,能有才的就更少了。但现在不同了,太白皇家书院为天下先,广纳学子,天下各地世家豪强,商人都在当地开设书院,抢夺人才。”
“太白书院中很多东西你也是知道的,那些东西你以前敢想?根据统计,元统二年为止,大唐读书人就已经突破了三百万,这还是经过正统教育的读书人,那些野路子出身的也不少。以前的时候觉得读书人太少了,但现在,读书人是多了,但人心也杂了。”
“你不但要治理好百姓生计,还要治理好人心,不能人心散了。政务方面朕无可挑剔,你有能力,有毅力,更有担当。但治理人心你还差的远呢!”
李承乾若有所思,想到姬松所作所为,以及种种迹象,他突然明白了什么,有些哑然地看向姬松。
“不错,当下老祖宗留给我们的那套理念已经越来越不能帮助我们治理天下了,我们需要一套新的思想来指导天下人的心。”
姬松没有否认,他此番回来就是要做这件事。
之前他虽然有众多布局,但大多都是情势所逼不得不为之,每当出现问题,他就像是在打补丁一样,耗时耗力,其结果却不尽然!
这段时间的游荡他看到了很多,也终于静下心想到了很多。与其修修补补,那还不如推倒重建。
正如李世民所说,因为自己的到来,大唐已经不同于后世史书上的大唐,不管是经济,军事,还是制度都发生了极大的变化。
读书人的增多,人心浮动,可能有不少人发现了问题,但却不知道真正的问题出现在哪儿!
当年孔颖达或许知道,但却不愿也不能去捅破,所以他离开了朝堂,作为书院自建立起,一步一步看着书院成长为参天大树的李纲也知道,但却无从说起。
随着时间流逝,朝堂上越来越多的人发现以往的学识和见识已经不能让他们得心应手的去处理政务,所以他们寻求外部的帮助。西方的思想传入大唐,这让很多人看到了一丝希望。
但迥异甚至截然相反的理念让他们产生了动摇,玛雅文明的出现让他们看到了融合不同文明的好处,所以他们想尽办法去获取外部的知识。
但事与愿违,虽然有了一些帮助,但也只是隔靴搔痒,触及不到根本!
朝臣们迷茫,困惑,不知出了什么问题,他们求教于圣贤,却始终不能得到一个合理的,看似完美的解释。
所以,他与同样迷茫的李世民心照不宣,都在迷茫中前行。大唐藏书馆的建立只是一个开始,思想的大辩论和千年未有之变局的困惑,才是他们目的,那就是为大唐寻找一条能指导他们继续前行的思想......
“每次变革都是痛苦的,也是无奈的。要是有可能朕也不想变,天下人也不想变。但可惜,不变就是等死。”
李世民有些低沉道:“商汤革命是一种变,周公立周礼是一种变,总忘攘夷是变,胡服骑射是变,君子之战成了无所不用其极是变,商鞅变法是变,始皇帝书同文,车同轨,统一市衡量也是变。”
“汉武帝独尊儒术,罢黜百家是变,重新解读论语,四书都是变。变来变去,到了两晋时期大家才发现变的还不够,甚至于都迷茫了,纵情山水,士子狂放不羁,遁隐山林。”
“清谈,不务实务,是在迷茫下的疯狂和无奈!”
“本以为前隋一统,文帝杨坚的开皇盛世能诞生出新的思想,但所有人都失望了。世家门阀遍地,把持朝政,百姓苦不堪言。”
“大唐才立国五十余年,本以为这样的事情在很久之后才能遇到。但谁也没想到大唐发展的太快了,日新月异都不足以形容!”
“所以,承乾,新思想的萌芽和探索就硬生生地落在了你我父子身上,但可惜,朕没有看到前路。”
李世民看向姬松,黯然道:“本来想着以姬松的开阔眼界以及能力,有可能成功。但现在你也看到了,还是没有找到。”
李承乾眉头紧皱,他也发现了问题,但始终不知问题出现在何处,但今日,他豁然开朗,只是不明白为什么父皇不说,就连子毅都不曾说出只言片语!
“很疑惑朕和子毅为什么不和你说?”李世民笑道。
看待李承乾点头,说道:“有些东西你不曾看明白,亲身体会,你是不会真的明白的。之所以不告诉你,就是希望你在执政的过程中亲自去体验,只有自己真的明白了,才能明白问题的结症所在,去思,去想,去探索。”
李承乾若有所思,他明白了。
抬头道:“父皇,孩儿相信自己定然可以找出一条适合大唐的路,您拭目以待吧!”
看着目光坚定的李承乾,李世民目露欣慰,虽然这可能是安慰之言,但他能不惧艰难,能说出如此之话,也算是不错了。
就担心他不懂装懂,然后胡搞一通,那才是大唐的灾难!
“子毅今后将很少进入朝堂,你也不必顾忌什么,朕相信以他的胸襟不至于袒护某些人。”
姬松闻言拱手道:“陛下所言极是,有些时候你什么都不做,就会有一些莫名其妙的人聚在你的身边,臣虽然护犊子,但也不是不明是非,只要他们罪有应得,陛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