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4章 指路
夏秋季的蘑菇,我在报纸上看到,都有人收购、出口,还有山里的松子、榛子、药材,可以考虑采摘,这些东西,需要按要求加工处理,可以到收购站、城里去了解,需要啥就去搞啥,这个不用说。 另一方面,大包干了,土地到户,庄稼都种起来,家里有了余量,可以做的事情也很多,养鸡鸭鹅,养猪牛羊等,有本事儿的,可以尝试水产养殖。 第三方面,就是有手艺的,编织、家具制作等方面也可以去走访,看有什么需求,能做什么。 还有,如果有本事儿,也可以外出闯荡,到外面倒卖些小商品啥的,追着大集赶,这个可以肯定的说,很赚钱。 路子得靠大伙去闯,钱也得靠大伙去赚,要的是勤劳,也需要头脑和胆气。” 土地承包到户,承包到家的那点土地,往往一两个得力的劳动力就能搞定,空闲出不少劳动力。 就以大荒里的林场和早开始不断机械化的农场来说,又能安排出多少岗位。 闲散的人太多。 而改革开放,目的不就在安置这些闲散劳动力,让大伙思想不再僵化,搞活经济吗? 总得都有点事情做着,很多地方其实都在这么搞了,甚至农村的各种土特产和创办的作坊之类的出口,在这年代甚至能占到百分之八十以上。 吕律唯一能做的,就是进行引导,让这一帮子人,尤其是年轻的,敢闯敢拼的动起来。 总不能闲在家里,看着自己家庭农场双眼泛红吧。 他更希望看到的是,屯里人遍地开花,都靠自己的能力挣到钱的情景。 “找到适合做的,欢迎来找我,我能帮忙指点的一定帮。只要是能赚钱,别觉得采野菜、蘑菇之类就怎么样了,凭借自己的劳动去赚钱,怎么都不寒碜,没什么不好意思的。” 他所能做的,大概也就在这些方面了。 正所谓,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能指点的指点一下。 至于他们到底有没有这胆气,有没这头脑去做,得看他们自己,总不能一个个都转回来看着吕律。 想做事儿的人不少,总有人碰面就问能不能跟着一起干,这也不是事儿。 吕律也不可能一次次地让人等着吧,说多了,就成空话,成了推脱,看到别的人加入了,没有轮上的,又惹仇视,可不能陷入这种左右为难的境地。 接下来就看他们自己了。 听吕律说完,人群中到处交头接耳,呜哩哇啦地说着。 很快有人问:“能学着养林蛙吗?” “当然可以,但是,养林蛙,从孵化开始,最起码得长上三年,而且,管理不好,容易造成大量死亡,回捕率低了,也不容易赚到钱。” “可以养蜜蜂吗?”又有人问。 “当然也可以,不过,这事儿靠天吃饭,花草得够丰富的地方才行,不然,同一片地方,养得太多了,可能会没啥收入,还得整天靠人守着,防着熊瞎子、狼獾等喜欢吃蜜的动物,防着病虫害,最简单的例子,到了冬季,管理不善,一下子全部冻死都有可能。” 接连的两人提问,吕律也听出来了,有不少人还是觉得吕律所做的靠谱,他干脆说道:“大雁、梅花鹿、飞龙等,想养的也可以养,但前提是,这些东西,投入会很大,而且,到了以后,有的东西可能会被禁制饲养,就即使能养的,也需要办理很多手续。 我们几个敢做,那是因为我们有能耐进入深山打猎,能抬棒槌赚钱,失败了也能承受得住,而且,这些养殖的东西,我们也是靠能耐到山里捕获的,但是你们不一样,失败了,会有很大的困扰。 做事儿的时候,还是得想清楚,万事,都有风险。我建议,还是从简单的,投入少的事情做起。” 吕律这也是实话实说,毕竟不少东西,都属于特种养殖,等到重视起来,条条框框不少,限制很多,不是谁都能搞的。事情总得掂量着来,跟能力匹配的,才是最适合的。 他努力地和人解说着各种问题,直到这些人纷纷离开。 秀山屯这座山里的村子,到底能绽放出怎样的花,吕律心里,开始期待起来。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