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百六十七章 暹罗求救
经的十二府六州四司一卫一所,在天启七年变为二十一府之地,而眼下,四川东部九府之地再度遭遇大旱,比天启七年时四川遭遇的大旱波及更广。” “户部算了算,纸面上大约波及了二百余万百姓,仅凭成都和其他十一府,恐怕难以安稳粮价,因此急需从贵州调粮安稳粮价,以工代赈。” “湖广十四府六州之地,眼下北方产粮的九府尽数遭灾,仅凭湖广南部五府六州,根本无法安稳粮价。” “加上广东除琼州府以外全省尽数遭遇大旱,广西和福建的粮食又勉强安稳本省受旱的两府之地,因此江西只能选择湖广和广东其中一个帮扶。” “至于南直隶受旱的三府两州之地,自身足以平稳粮价,无须朝廷赈灾调粮……” 曹化淳的话,总的来说只有一个问题难以解决,那便是江西的粮要调给谁,而没有得到调粮的大省,又应该怎么度过大旱。 这个问题朱由检不用多想便直接开口道: “江西的粮食调给湖广平抑粮价,广东眼下如果我没有记错,应该纸面还有三四百万人对吧?” “既然如此,便再迁移几十万人前往交趾、旧港、小西洋和南州四地。” “另外从琉球府,吕宋府调粮,平抑广东粮价,控制在五百文以内,同时加大以工代赈的规模。” 迁移的事情,只有朱由检可以拿主意,他之所以要迁移广东,不是因为朝廷没有能力赈灾广东,而是为了日后的全国大移民做准备。 如果朱由检没有记错,那广东的旱情从明年开始就结束,之后虽然有反复,但也没有眼下波及一省那么大。 反倒是人口大省的江西会遭遇大旱,而像江西这种纸面人口就超过一千五百万的人口大省一旦遭遇大旱,便只能调动数省的资源来稳定当地粮价。 可问题是在第二波的大旱里,南直隶、江西、浙江三个人口大省都要遭遇旱情。 这占据了大明五分之三人口的地方如果遭遇旱情,那即便调动全国粮秣和海外粮秣,也很难控制得住。 江南百姓有银子,到时候把粮食买完了,北方灾民就要全部饿死,这也是为什么历史上崇祯九年,北方起义浪潮怎么止都止不住的原因。 朱由检的设想里,江西一旦大旱,人口就立马往两广,云贵、四川、湖广等地迁移。 至于靠海的南直隶和浙江,则是向瀛洲,旧港迁移而去。 不过要保证迁移的速度足够快,那必须得有蒸汽机船。 眼下大明的九千料商船和货船,虽然一口气能迁移上千人,但一年最多往返六次瀛洲,南北往返四次吕宋。 船只数量虽然可以保证每年百万移民,但如果有了蒸汽机船,哪怕是只研究出诸如“阿基米德号”这种版本的蒸汽机船,迁移次数也能提高到来往瀛洲十二次,来往吕宋八次的程度。 百万移民的数量,可以提高到一百五十万移民数量。 大明的科技虽然不如十九世纪后期的欧洲各国,但胜在人多,船多。 同样没有蒸汽机船的十八世纪六十年代,欧洲各国在打仗花费大量精力的情况下,每年依旧保持三十余万的人口迁移数量,而大明不可能比他们差。 他们迁移的只是落魄得在欧洲混不下去的人,而的大明要迁移的,是已经快要饿死的灾民。 这种情况下,不是看百姓走不走,而是看你朝廷的钱粮够不够百姓吃,船够不够运百姓前往海外。 迁移人口这种事情,短期看来,本身就是赔本买卖。 比如大明迁移了近四百万人前往小西洋、旧港、南州等地,花费了将近四年的时间,耗费了近一亿五千万石米麦,二十余万头耕牛,五十余万骡马。 然而直到今年,旧港才正式的缴纳赋税,并且按照户部的预算,旧港要还清朝廷对它的投入,最少需要十三年的时间。 这还是掌握了马六甲和本来就有上千万亩耕地,以及每年输入数百万两金银矿的旧港,换做其他地方,难度就更大了。 户部的官员统计,对南州的投入是最大的,迁移一个百姓,需要这个百姓老老实实缴纳三十年赋税,才能还清朝廷在他身上的投入。 其次是河套、辽东、河西等地…… 不过朱由检不在意,毕竟这一亿五千万石米麦虽然多,但也不过就能保障遭遇大旱的两千余万百姓吃个六七年罢了。 迁移人口之后,一些遭遇大旱的省份因为人均土地变多,变相减少了朝廷赈灾的投入。 比如河南、山西、北直隶都是一个标杆。 如果不是大明前后迁移两百万河南灾民前往辽东、眼下的河南百姓绝对没有足够的粮食来自给自足。 哪怕陕西、山西、湖广、南直隶、北直隶这些包围了河南的省份都闹了饥荒,河南的粮价却依旧平稳在四百六十文一石的价格。 哪怕朝廷多次从河南买出上百万石米麦,但河南的粮价依旧不受影响。 说白了,河南纸面人口虽然一直在增加,但从天启二年的迁移百姓开始,当地的黄册就一直没有超过六百万人。 徐鸿儒造反肆虐河南,解决了大量士绅豪强,朱由检又解决卫所,释放藩王土地,导致朝廷前前后后分发出去了近三千万亩耕地。 河南的乡村百姓,可以说每户三四十亩地,每人五六亩地。 如果这个时代有粮食自给率,河南绝对是百姓粮食持有最高的地方。 不过这也不代表朱由检可以竭泽而渔的从河南购买粮食,因为河南终究还是有上限的。 每年外流出一千万石米麦,这便是河南的上限,再多就会影响当地粮价。 朱由检要做的,实际上就是把大明每个省打造成眼下的河南。 乡野的百姓可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