珊瑚书院
会员书架
首页 >武侠修真 >催泪系导演 > 第一千六百零七章 那些混乱的时间,空间和人

第一千六百零七章 那些混乱的时间,空间和人

上一章 章节目录 加入书签 下一页

在《困在时间里的父亲》这部电影上映之后,关于阿尔茨海默症的搜索量急剧飙升。

很多人听说过,知道老年痴呆症,知道这种病在老年人群体当中不罕见,知道这是一种至今无法治愈的病,知道这种病人很难搞。

但是却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

有网友这样回答:“主要表现为记忆障碍,首先出现的是近时记忆减退,常将日常所做的事和常用的一些物品遗忘。随着病情的发展,可以出现远期记忆减退,即对发生已久的事情和人物的遗忘,还会表现出人格方面的障碍。进一步发展以后,病人会出现逻辑思维、综合分析能力减退、言语重复、明显的视空间障碍,有些患者还可出现较明显的行为和精神异常。随着病情的进展,还可有情感淡漠,不能完成日常简单的生活事项,四肢可出现瘫痪,最终因并发症而死亡!”

如同影评人周清泉在分析《困在时间里的父亲》这部电影里面写的那样。

“观看这部电影,首先要请每个人了解一点,就是电影的视角,是从父亲——一个患了老年痴呆(阿尔茨海默病)的83岁人物身上来展开的,你所看到一切,都是父亲眼里或脑海里的“现实”。这些“现实”在影片中呈现出混乱破碎的时间线和逻辑性,使我们目睹了故事在不同时间线上重叠、对话内容散落在各个空间、出现的人物与原来形象相悖,甚至连故事场景在最后都发生了改变......

时间、空间在这部影片中存在着巨大的撕裂和重构,而这一切都是因为阿尔茨海默病——一个在发达国家被称为“第四大杀手”,全球患病人数已逾5000万的老年病。

从这种病症的描述来看,就能预见,要拍摄一部以阿尔茨海默病患者为叙事主角的电影,会构建出多少来自不同时间、空间上的场景,而时空的多重叙述必然会造成观众视觉上的错乱感和不适感,这对导演的叙事功力提出了非常大的要求。可喜的是本片不仅成功创作出了一个完整深刻的故事!

那么我们来探讨分析一下,导演是用什么手法制造出这种混乱感?他是如何合理组织情节并最终达到观众能够接受和欣赏的程度?

首先不难发现,电影里面出现多次的重复出现的人物,但是他们在安东尼的认知当中却代表着不同的人。

这其实是一种打碎人物形象和特质的方式。

女儿安妮—养老院护士凯瑟琳;大女儿安妮—小女儿露西;女婿詹姆斯—养老院医生比尔;护工劳拉—养老院护士凯瑟琳;小女儿露西—护工劳拉、保罗—詹姆斯,其中女儿安妮—护士凯瑟琳—护工劳拉形成了个闭环!

当然还有人物的身份前后矛盾,比如安妮为父亲寻找下一任护工,并面试了新护工劳拉的时候,和醒来的父亲发现公寓装饰物发生变化,同时新的护工劳拉和陌生女婿出现,女婿无情地打了父亲,父亲抽泣,女儿赶来安慰!

在这两场戏当中,父亲分别对劳拉说自己曾是舞者和马戏团员工,但女儿安妮说他其实是工程师!

而在之前父亲都表现出喝茶的爱好,但在最后凯瑟琳的描述中,父亲的嗜好变成了咖啡!

人物的变化是最能够给到观众视觉冲击的,多变的属性不仅作用于制造混乱,在剧情衔接上也占据重要作用,我们能够透过这些琢磨出导演的用意,从而在交替的时间线上把握真相的线索。

其次是打破时间线,打破线性叙事结构,利用倒叙、插叙的手法增加悬疑感!

相信大家还记得最初的时候,第一场戏里面女儿告知父亲自己离婚多年,现在遇上了心上人,要移居巴黎,而之后安妮夫妻俩却又生活在一起,明明还未离婚;看医生时,安妮否认自己要去巴黎,但明明最开始的时候就交代了她要移居的情况;同样的,从后文安妮描述中可知,就医应该在发病和吃晚饭之前,顺序出现错乱。

这是导演将完整的故事打碎,散落在不同时间线上呈现。

同时还在同一幕戏里面采用了多线叙事,第一幕中,先是女儿安妮赶到公寓质问父亲为什么要赶走第三任护工,紧接着就在书房里和父亲说自己要移居巴黎的事,但这两段剧情根本不可能出现在同一时间!——父亲赶走第三任护工是在搬进女儿女婿家之前,而女儿移居巴黎却是在女儿离婚多年后;

相似的还有后面的那一场戏,刚在和女儿对话的父亲,转过身发现女儿不见了,劳拉端着茶出现,并告诉他安妮早就出去,紧接着女婿又来责问父亲还要在这讨人嫌多久,但由之前的剧情可知,和女儿对话那天是在面试劳拉第二天,而女婿斥责父亲那天,劳拉也还未来上班,两者不可能出现在同一时间点上!

在这里,不得不说导演很狡猾地将明明不同时间发生的故事拼装,并为它们披上相同的外衣,迷惑大众;其对不同剧情间过渡镜头的高水平把控,更加大了我们的理解难度。

说完时间,再来说被打碎的空间。

同一空间,构建不同故事元素:悄悄改变空间中的构成元素,通常是悬疑片导演最为拿手的点,也是沉迷于找不同的影迷乐趣所在。

细心的观众不难发现,第一幕公寓门口的落地钟,到了

点击切换 [繁体版]    [简体版]
上一章 章节目录 加入书签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