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七八章 另一种形式的移民
仁武朝之后的大明皇帝,权威最盛的时候,多半是在位十几年之后。
完全接管了大明皇帝的所有权力,也有能力控制和使用这些权力的时候。
但是办事最利索,命令效率最高的时候,却大概率是刚刚登基后的这几年。
太上皇仍然健在,但是已经彻底放权,但是仍然提供卷顾和咨询。
太上皇一代的最高级的臣子,也按照两代皇帝的意思选择直接退休养老,或者放权之后转化为咨询顾问,然后再逐步澹出朝堂。
新皇帝认可的臣子,正在迅速的得到提拔。
新一代的臣子们,要向新皇帝“投效”,然后才能得到提拔,跻身最巅峰的大臣位阶。
以前朝代的皇子和臣子,通常都是在皇子觊觎皇位的过程中,接纳臣子的私下投效,好为了谋取皇位和从龙功臣而努力。
大明仁武朝之后的皇子,只有作为储君正式登基后,才会接受新一代臣子的公开投效。
投效的方法很简单,就看这些臣子给不给新皇帝办事,能不能办事,办事积极不积极。
是应付差事敷衍了事,还是主动的献计献策,解决困难把事办了。
这个时候,就算是新皇帝的某些命令,跟某些臣子代表的利益群体相悖,臣子们通常也不会直接与皇帝冲突,而是选择隐忍几年再说。
跟新皇帝磨合相处几年,互相认可和熟悉了之后,再想办法从别处争取利益。
而新皇帝掌控了局势之后,也会稍微放纵信任的臣子,为他们自己谋取利益。
想要马儿跑,就得让马儿吃鸡蛋和豆子啊。
如果这时候抵触新皇帝的命令,有可能会被新皇帝认为,这是打心底里不认可自己,甚至是在给自己下马威。
我这是刚刚继位,我父皇还在呢,你就给我下马威,父皇要是没了你不得天天骂街?
然后这种臣子就可能会被打入另册,很大概率这辈子都没有机会再次晋升,没机会进入世界上最顶级的权利集团了。
所以这个时候,新皇帝通常可以,也会故意不经过内阁、御前会议讨论,直接下达一些比较特殊的命令,解决比较特殊的问题,也是在验证自己的权威。
朱简炎这几条命令下去之后,相关部门的大臣们都是心情复杂。
这些命令的影响范围实在太大了,执行起来困难也肯定是非常高的。
但是,也不是办不了,皇帝也给了足够的缓冲期,给了长达十年的时间。
而且,这种政策不是突如其来的政令,而是长期延续下来的政策的继续强化。
限制奴仆的使用政策,是从仁武朝开始,就始终在不断加强的。
从世祖皇帝开始,每一代皇帝都会在奴仆上做文章,都会进一步限制奴仆的使用和流通。
每一代的皇帝也都不特别的激进,没有人想要一步到位,都在用钝刀子割肉。
五代皇帝这么坚持不懈的维持了一百多年。
首先是禁绝大明人为奴。
其次是实现奴仆登记制度,从而彻底杜绝任何形式的隐户。
然后限制可用奴仆的族群。
接下来限制不同身份阶层持有的奴仆的数量。
到了太上皇朱仲梁在位的时候,又进一步收紧了奴仆贸易政策。
皇孙朱靖垣禁绝了墨族奴仆输出,还提出了彻底废奴和衣锦还乡,返祖归宗的处理方案。
现在,在朱简炎这一代,又到了一个非常关键的节点了。
朱简炎要在大明本土彻底禁绝奴仆。
在这个时间做这个决定,原因其实也很简单。
现在大明缺少人口,新拓之地缺少移民。
而大明本土的奴仆至少有两千万人以上。
这都是被调教好的顺民,肯定比新招纳的土人容易管理。
不过策略仍然是尺进寸取,仍然留了足够的余地,没有彻底的无条件废奴。
还允许藩国继续持有奴仆,也允许带着奴仆移民特定的藩属国。
反正目的都是移民,奴仆的主人带着奴仆自己移民出去,朝廷其实还省心了呢。
愿意交出奴仆的,也是采取朝廷赎买的方式,移民最确认的地方当奴工、奴军、妻妾。
这本身是长期政策的延续,有顺应了当前的时政需求。
就算是已经相处融洽的君臣,最多也是稍微扯皮一段时间。
争取一些更好的补偿条件也就接受了。
现在新皇帝登基不到两年的情况下,朝中大臣正在迅速更替的情况下。
条件也不用争取了,只能直接照办了。
熟悉历史的老人,都忍不住在心中感慨,大明皇帝的政策方向,始终都高度一致。
在限制奴仆这一点上就是如此。
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