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十七章 六百斤长炮
对于火炮,罗志学一直是非常重视的,他坚定的认为在当代的战争中,火炮是不可或缺的一环,也是改变战争模式的重要武器。
在大威力的火炮面前,很多在传统冷兵器时代里可以使用,并且效果非常不错的战术都会变的不再适用。
战争的模式,将会随着火炮的不断成熟而不断改变。
在当代,这种变化已经是有了雏形,在陕西,中原一带的明军和义军之间的战争可能还不明显,但是在蓟辽地区明军和东掳的战争,火炮已经逐渐成为了战争的主角。
明军依靠大量的火炮守城,进行防御作战,而这种战术其实是成功的,这让野战能力低下,甚至丧失和东掳野战勇气的明军,还能够依靠火炮和坚城进行顽抗,并且这种顽抗一直持续到了明王朝灭亡。
东掳之所以能够入关,可不是因为东掳战斗力有多么强悍,直接强行攻克了山海关,而是因为吴三桂在各方面因素下选择了投诚东掳对付李自成。
东掳是被吴三桂请进关内的。
同样的,东掳也是在积极发展火炮,并把红夷火炮装上了新式两轮炮车后,直接用于野战,并在松锦之战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同时东掳一直都尝试用火炮攻城,但是说实话效果并不好。
在没有开花弹的时代里,前装滑膛炮所发射的实心炮弹弹的,对于东方的城墙而言,尤其是大城的城墙而言用处其实也有限。
因为东方城池的城墙看起来是砖石建造的,但实际上内层都是夯土,只是在外层包砖而已,而这种城墙有什么特点呢,什么造价便宜之类的不说了,对火炮来说没啥意义。
真正重要的是,这种城墙非常厚!
大城池的这种城墙,其底部厚度往往能够达到十多米甚至更厚,而城墙顶部的厚度往往也有七八米甚至十多米。
这种厚度的城墙,以这年头的滑膛炮水准基本不可能轰塌,撑死了就是在里头留个坑……
退一万步说就算轰塌了,但是城墙也不会凭空消失,而是会变成坍塌的废墟小山状态,依旧具备良好的防御作用。
别说十七世纪的滑膛炮了,就算是一战二战时期的那些常规野战炮,基本也无法对摧毁这些城墙,甭管你怎么打,构成城墙的泥土砖石都在那里,可不会因为你几发炮弹过来就消失不见了,顶多就是改变其外部形态罢了。
当然了,后世的野战炮打的都是榴弹,讲究的是弹片杀伤和冲击波杀伤,榴弹无法摧毁城墙不代表无法杀伤驻防城墙上进行防御作战的士兵。
当防守作战的士兵都死光了,这城墙自然也就是失去了作用,在防御炮击上,传统城墙远不如战壕好使,这也是后世东方为什么直接废弃城墙的缘故,不是因为火炮技术先进里能够直接摧毁城墙,而是城墙已经无法担负保护士兵的重任。
这说的还是一战二战期间的情况,而现在的十七世纪里,火炮可没有什么开花弹,只有实心炮弹和霰弹。
b这也就意味着要发挥当代火炮的性能,最佳的办法是朝着敌人的密集阵列开火。
这也是东掳喜欢把火炮拉到战场上用于野战的缘故,同样也是明军喜欢用在城墙上部署火炮进行守城的缘故。
因为火炮对于密集阵列的有生力量的杀伤实在太强了。
罗志学同样也是如此,之前的时候他只是知道火炮是个好东西一定要有,但是你要说当时他就知道火炮为什么好用,甚至具体怎么使用他心里头也是没有一个准确的概念的。
一直到两次松山战役后,通过对几门火炮的成功运用,罗志学才算是摸清楚了使用火炮的精锐。
那就是朝着敌人的密集阵列开火!
b之前的两百斤火炮以及缴获的百斤火炮都能够在松山战役里发挥出来巨大的作用,罗志学丝毫不怀疑新的两门六百斤火炮的巨大战术作用。
为了把这两门已经打造好的火炮成功从三水村里运到松山前线,保乡营直接动用了大几十号人。
不是用挽马拖拽,而是直接用人抗的方式,一群壮汉们和抬轿子一样,多人合力扛着拆分下来的炮管以及铁为主要结构的炮架。
一路爬山涉水,沿着那些根本无法通行马车的道路一路往外走,足足花费了七八天时间才抵达松山村。
而运输这两门火炮的艰难,再一次坚定了罗志学要把兵器作坊从三水村里搬迁到松山村的选择。
进出三水村的道路实在太难走了,物资运输麻烦也就算了,这火炮根本无法在正常形态下进行转移。
所以在宋铁匠他们随同这两门火炮抵达松山村后,罗志学就找到了宋铁匠:“松山村这边的炼铁炉已经建好了,后头宋师傅你们就在这里继续打造兵器,不用回三水村那边去了。”
宋铁匠听罢后也是面露喜色:“这感情好,这些距离松山近,后头造好了火炮也不会折腾,直接就能拉倒松山去用了。”
宋铁匠说这的时